記者王以瑾/台南報導.攝影
世界建築最高榮耀是普立茲獎,很讓人訝異的,台灣竟然有一座普立茲獎得主哥特佛萊德.波姆(Gottfried Bohm)所設計的天主堂,這個天主堂,隱身在台南縣後壁鄉的菁寮社區,對於絕大多數的台灣人來說,這個鄉鎮、這個教堂,都是默默無名的小地方,但卻它是建築系學生的朝聖地。
普立茲獎的地位如同建築界的諾貝爾獎,是至高無上的榮耀。
德國設計師哥特佛萊德.波姆(Gottfried Bohm)是在1986年獲得普立茲獎,得獎名單一公佈,建築界、新聞界立即刮起一陣尋找Bohm作品的旋風,有人發現,竟然他的作品中有一件在台灣,而且是在名不見經傳的一個台南縣小地方,這樣的意外發展,也讓台灣建築界一片瘋狂,不約而同湧向菁寮,懷著朝聖的心情,只為了親眼見見大師的作品;而這也是Bohm在海外的第一件作品。
不過,好笑的是,當有人問起Bohm這件在台灣的作品,Bohm的回答竟然是「有這麼回事嗎?我從沒到過台灣啊!」,算算從設計得獎,事隔30年,時間實在有點久遠了,Bohm回去翻翻設計圖才想起來,原來,當時他提供的是一個設計的草圖,施工與監工都是當地師傅做的。
「菁竂天主堂」,或稱為「後菁竂十字架堂」,是在民國55年興建,時值台灣光復後,日本建築師都離開了,而台灣本土建築師才開始培養,正是的青黃不接時候,來台傳教的傳教士找不到建築設計師,只好請國外的教會幫忙,讓國外設計師將草圖畫好,再找本地工匠按圖施工,Bohm就是這樣完成了他的第一件海外作品。
雖然現在的菁寮天主堂看來有點老舊了,但在蓋好的當時,它可是全村的明星,4座包覆鋁皮的錐型尖塔直指向天,與傳統低矮的閩南房舍,形成強烈的對比。(圖/菁寮天主堂入口,是鐘樓,也是入門的第一座尖塔。王以瑾攝影)
這4座尖塔除了是一座是鐘樓,其他分別是洗禮堂、聖殿、聖體宮,鋁皮內採用的是檜木,若是日照後爬入尖塔內,還能聞到濃郁的木料芳香,只是內部溫度極高,好似洗三溫暖一般,讓人汗如雨下。
天主堂是個長方型的建築,四週環繞著紅格子木窗,尖塔的設計是取材自西方的教堂造型,而內部的落地窗,則是考量台灣的氣候炎熱,利於通風,這也是中西融合的結果,原本每扇窗的寬度仿照台灣傳統建築的門窗,不過天主堂在最近一次的改裝後,已將原有的紅格子窗改為鋁門窗,失了原意。
天主堂中央的聖壇是個八角形,許多人將它想成是受了中國八卦的影響,但實際上,西方教堂也偏愛八角造型,若說是來自八卦就太多餘了;倒是聖壇前有個香爐,旁邊還有菁竂社區歷代祖先的牌位,比較引人注目。但其實,天主教與基督教有個很大的不同,天主教是允許拿香拜拜的,尤其是拜祖先,只要了解天主教文化,就見怪不怪了。
http://www.ettoday.com/2004/09/14/11059-1685794.htm
- Jun 05 Tue 2007 00:11
來去台南/普立茲獎得主設計的天主堂 偷偷藏在台南後壁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